7月19日至21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我校人文管理学院承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分会第34 次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校长杨晓航出席开幕式。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的120 余名中医药、医古文专家学者参会。开幕式由科技处处长杨锋主持。
杨晓航介绍了我校中医文献研究、人才培养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他指出,医古文是中医基础的基础,对于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文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刘泽峰致欢迎辞,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分会主任委员杨东方代表分会致答谢词。
7月20日上午,北京中医药大学王育林教授主讲《谈中医名物词研究》,系统阐述名物词研究和中医名物词特点及研究方法;上海中医药大学张如青教授以《中国古代早期祝由初探—基于北大秦简祝由方的研究》为题,指出祝由方与药方在秦汉时期并存且比例变化显著,反映当时疾病认知和治疗方式;中国中医科学院张瑞贤研究员分享毕业论文选题与撰写经验;我校李亚军教授讲授《中医药文化研究四论》,从中医文化学相关教材思路出发,分享构建中医药文化体系的思考。
下午,各校骨干学者分别带来三场多元视角、深度研讨的学术报告。第一场集中于医古文教学领域,剖析医古文教学挑战及 AI 融合教学创新实践;第二场以医籍文献研究为重点,探析医学词语“X家”、《孙思邈大辞典》编纂原则及敦煌医药文献新释;第三场为医史相关主题,追溯胭脂入药史、李时珍养生思想传承以及回顾人参产区变迁。
7月21日上午,青年学者论坛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韩宇昌博士主持,我校人文管理学院教师周艳红介绍了青年论坛评审情况。来自全国高校的12位青年学者围绕多个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展示青年一代在医古文研究领域的创新与活力。6位评议专家对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本次会议进一步加强了医古文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推动医古文学科发展提供宝贵思路与方法,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注入新动力。
(2025年7月23日人文管理学院来稿 文/梁壮 审核:王妮、刘泽峰)